随着青少年智能手机的普及,对于青少年消费成人化问题,社会各界纷纷要求学校、家长加强教育,正面引导,但最关键的是社会应该给青少年营造一个杜绝诱惑、不受误导的消费环境。因为青少年误入一些灰色消费怪圈后,对身心发育有着不可估量的腐蚀作用;这种现象的出现,有社会风气影响的因素,也有一些商家商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缺失的因素,还有学校教育的失误的因素。除此之外,作为家长需要担负起榜样的责任,一些家庭因为生活富足,对孩子的消费限制很少,家长对自己的行为也不加节制,致使一些青少年从小开始模仿。这样的结果使青少年的生活观和世界观很容易发生倾斜。
青少年安全消费之红包陷阱
案例一:江苏宿迁家长李先生向记者反映,家里9岁的孩子在使用家长手机玩游戏“皇上吉祥2”时,短短几分钟内扣取1000多元费用。原因一方面是孩子自身误操作;另一方面,游戏内常常出现“点击下注100%保本”“充值50元包赢3场”等背后暗藏“陷阱”的诱导性提示,由于青少年自身缺乏判断力,常常被提示诱惑,加上没有金钱损失防范意识,很容易导致短时间内大量扣费的现象。
案例二:过年过节,各种手机微信抢红包的活动即过瘾又刺激,各种链接、小程序里提示着高额的红包大奖,“朱小哼”拿着手机兴高采烈的跟群里的好友们抢红包;突然,一个8888元大奖的红包映入“朱小哼”的眼帘,“抢到啦、抢到啦!”“朱小哼”顿时高兴的手舞足蹈,等他点开红包时,小程序却显示让他绑定银行账户及密码后,8888元大奖立马打入该账户;“朱小哼”心想:这么大的红包,一定要先下手为强,可不能让别人抢走了,于是不假思索就绑定了银行账户及密码,不一会,“朱小哼”就收到了消费23456元的短息提示,这怎么回事?8888元的红包大奖不仅没有到账,反而从绑定的账户里消费了23456元?
安全提示:遇到需要输入身份证号、手机号、银行账户等个人隐私信息的红包时,一定要提高警惕,很可能是骗取钱财和个人隐私的假红包。
青少年安全消费之微信“好友”陷阱
案例一:近日,山东潍坊市民庄先生15岁的儿子在玩手机时,给短视频平台某主播打赏47000多元。近年来,部分手机APP随意打赏、诱导消费、内容涉黄等问题频发,导致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打赏主播,沉迷网络、直播等事件时有发生。
案例二 :“朱小哼”收到好友小美发来微信,说自己的爸爸生病住院了,急需用三万块钱住院治病;“朱小哼”看见好朋友现在遇到急事,二话不说,就通过微信把三万块钱转给小美救急......很多天过去了,“朱小哼”本想发微信问小美爸爸的病好一些了吗?却发现小美的头像换了,聊天时“朱小哼”问小美钱收到了吗?这时的小美却根本不知道有转账这回事,这时小美惊呼到:你不会被骗子骗了吧......?
安全提示:当遇到好友通过微信向你借钱、要求汇款时,
务必通过电话或见面确认,谨防被不法分子钻空子。
社会的影响力有时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显得苍白,作为责任企业,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通过“3.15”加强青少年安全消费的正确引导,有关部门对一些商家的违规行为要主动介入,重拳打击、严肃查处,把“3.15”变成青少年的“365”,给青少年营造一个纯净、健康、安全的消费环境和成长空间。